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江西银行作为省属法人银行,如何坚守城商银行定位,做实“五篇大文章”,在实践中勾勒出地方金融的使命与担当,赋能江西高质量发展……日前,江西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骆小林做客“新华访谈·行长说”栏目,与网友沟通交流。
↑江西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骆小林(右)做客“新华访谈·行长说”栏目,与网友沟通交流。
金融赋能显担当 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主持人: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财富之源,今年以来,江西银行围绕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些措施效果如何?
骆小林: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作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内容,并首次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这既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中小金融机构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江西银行作为省属法人银行,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扎根赣鄱,服务江西,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围绕江西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和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不断加大信贷投放,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和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以及中小微企业,主动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以金融“活水”润泽赣鄱实体“沃土”。截至今年5月末,省内贷款余额3533亿元,比年初增长179亿元,增速5.33%,省内同业排名第六。
↑江西银行新余分行走访对接“1269”行动计划中建材制造业、省级装配式专精特新企业。
特别是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江西银行全面对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加强政策引导、考核激励、研发投入,制定了《江西银行2024年推动做好“五篇大文章”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2024年做好“五篇大文章”的目标要求和具体举措;在考核激励方面,专列“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贷款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比例的差异化考核,新增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考核;增设投研团队,持续加强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研发投入。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体系建设,江西银行不断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聚力攻坚科技金融,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西银行以支持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切入点”,以服务产业链转型升级为“落脚点”,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创新运用“科技信用贷”“科技交易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系列产品矩阵,有效满足科创企业全周期资金需求,为重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及科创企业发展注入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更好服务人才这一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在省委组织部的指导支持下,江西银行还率先在全省成立了人才金融服务中心,推出“真金诚意惠赣才”金融服务品牌和“安居”“乐业”两大产品体系,当前人才库登记人才全部完成对接,“乐业”系列企业贷款累计投放超200亿元。
——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助力江西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制定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征程”战略规划,围绕“双碳”目标,搭建绿色金融治理框架,明确绿色金融实施路径,制定专属政策,配套专属团队、制度、流程、考核机制;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及生态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和创新。全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生态环境修复,制定专项融资服务方案,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生态环境建设。截至2024年5月末,绿色贷款余额367.38亿元,比上年末新增55.42亿元,增速17.77%。
——做深做细普惠金融,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运用“映山红”“独角兽”“瞪羚”企业专属产品,支持一批头部的民营企业及成长性高的民营企业发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贴近市场创新更多的线上小微产品,提供“流水贷”“微企贷”“创业担保贷”“惠民快贷”“惠农快贷”等在线融资产品,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足不出户即可满足融资、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截至2024年5月末,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83.36亿元。
——系统布局养老金融,助力推进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升级。作为最早一批省、市社保代发工资主办行,长期以来,江西银行承担着服务老年群体的社会责任,在养老金代发、社会保障一卡通服务等方面为老年群体提供便利服务;将适老化服务作为服务提升重点内容,建设“养老示范网点”,从老年群体资金安全、投资理财等需求出发,为“银发一族”打造专属储蓄存款产品“幸福存”。升级打造“江银爱老”品牌,大力推进社区共建,构建“金融+非金融”服务模式,助力社区、老年大学、医院等机构,围绕老年群体关注的各类生活场景,搭建养老服务生态,截至5月末,已与近200家社区完成“江银爱老”社区活动中心建设,实现全省各地市全覆盖,县区覆盖率达60%。
↑江西银行总部。
——精准发力数字金融,助力提升数字经济新动能。江西银行稳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打造科技赋能平台,OCR智能识别、统一生物识别等平台为线上线下渠道运营提供各类识别服务月均近50万次。全力推进“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生态化”,借助数字技术触达更多实体企业;聚焦“构建产业平台、打造创新产品、实施综合服务、定制特色场景”四个方面,创新推出产业平台“i”系列、支付结算“e”系列、综合服务“管家”系列、场景定制“智慧”系列等四大数字化产品系列,为精准获客和信贷投放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助力产业场景生态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
深耕绿色金融 激发赣鄱发展“绿”动能
主持人:绿色金融是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抓手。想请您具体谈一谈江西银行是如何深耕绿色金融,以金融“活水”来助力激发江西发展“绿动能”?
骆小林:近年来,江西银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开启“打造省内绿色金融‘标杆行’,争做国内绿色金融‘特色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征程,已经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先学伙伴”,并且成功加入《负责任银行原则(PRB)》,作为非试点银行,成功发行8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今年还将继续发行1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为江西绿色经济发展创新融资渠道;我们还参与了江西省乐安县2万吨VCS林业碳汇项目第一期减排量交易,参与承销了银行间市场资产支持类“碳中和债”,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
↑江西银行在抚州市探索建设“碳中和网点”。
在萍乡,我们依托碳金融服务平台,专项制定“萍乡市碳账户表现挂钩贷”产品,并将广泛运用在转型金融领域;在鹰潭,支持铜基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成功落地鹰潭市首笔转型票据业务6104万元,目前在当地已办理转型票据业务7.5亿元;在九江,我们积极响应海绵城市建设融资需求,发放2.5亿元贷款,用于当地中小河流河道清障、河道清淤疏浚、沿岸湿地修复、岸坡整治、防洪堤工程、污水排口治理等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我行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向一线基层员工倾斜,设立绿色信贷买单计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优惠、不计经济资本占用等多项优惠措施,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资源保障,围绕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碳减排重点领域、生态修复等领域重点发力。
下一步,我行将持续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路径,针对性研究有色、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链,推动江西银行转型金融发展;鼓励九江分行、萍乡分行、鹰潭分行利用转型金融试点城市优势,开辟出一条追“新”逐“质”的转型金融新赛道。同时,在引导经营单位投贷债租等业务向绿色领域倾斜、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完善产品服务体系等方面发力,助力江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普惠金融惠万家 擦亮金融为民底色
主持人:普惠金融服务,惠及千企万户,请问江西银行在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何作为和创新之举?
骆小林:江西银行始终践行“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要求,保持“做小做普惠”的战略定力,持续为小微经营主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扩面增效,力促田头车间“欣欣向荣”。截至2024年5月末,服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约3.7万户。近三年,普惠小微贷款年均增速超30%,贷款余额实现翻番。
↑江西银行在上饶市余干县建设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
我行不断优化和完善普惠服务体系,形成了“分支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普惠金融服务站”多轮驱动、专业分工、分层错位的服务架构,通过健全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发展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开启助小扶微的普惠“加速度”。开展多场次“文企贷”政银企对接会和“新春走基层”“个体工商户服务月”等活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出“春耕备耕”“农业龙头企业”等一系列专项服务方案,切实将普惠金融的着力点放到支持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建设当中。
在丰富创新普惠金融场景方面,我行推出“农保贷”“云企链”“政采易贷”等线上产品,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提供优质线上融资服务。以“江银i农”“江银i陶”数字化服务平台为抓手,构建“核心企业+银行+农户(商户)”金融生态场景,目前线上产品授信余额突破150亿元,为超过1万余户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线上融资服务;依托区域资源禀赋,推出“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门窗产业贷”“民宿贷”等“一业一品”特色业务,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同时,我行落实落细惠企纾困政策,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阶段性减息近6300万元、惠及3万余户普惠小微企业,近三年加权平均利率下降1.84个百分点。持续为小微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今年1-5月累计为小微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金额38.02亿元,为小微企业节约过桥资金成本7984.37万元,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
下一步,我行还将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创新创业群体、个体工商户、首贷户及中长期贷款客户的支持。积极做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增强对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支持力度,确保脱贫地区金融供给持续增长。同时,依托区域资源禀赋,走好特色化发展之路,围绕辖内首位及特色产业,丰富特色产品,实施“一业一品”“一域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