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江西省婺源县启动。
婺源石堨对于婺源当地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给农业灌溉,给生活供水,而且也是婺源村落的有机组成,是一地文化的承载者,是一方民众的信仰和信念。
“为什么历经千百年的岁月,婺源石堨保留如此完整,且数量如此之多。最关键的是历代民众对它的爱惜和修护。我们从小耳濡目染,骨子里就知道要保护石堨,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婺源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民间一直传承着岁修石堨的习俗。”婺源县水利局局长俞晓霞说。
十四岁就学习修堨手艺的花园村村民俞荣华表示,每年汛期过后,他们都会对村庄内的石堨进行检查,“看下哪里有破损,能及时修补上的就及时修补上,不能及时补上的,等水退到位就补上。”据花园村村支部书记潘勇介绍,他们修堨一般是在大水过后,以及中秋前后,这个习俗祖祖辈辈就这么传承下来的。
“村民在河边洗衣用水等发现了都会自觉上报给村部,小的破损村民就几个人自发修补了,如果破损较大,村部就组织村民,一家出一两个人进行维修。”潘勇说。
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是婺源民间百姓的自觉,也是政府兴水为民的举措。
“政府现在每年会给我们拨点钱,所以我们婺源村庄还是有不少修堨石匠,他们走村串巷,既修堨也讨生活。”潘勇说。
据了解,婺源县制订了《婺源石堨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发展规划》,根据重点石堨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并由水利部门定期检查,目的就是确保各地石堨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深秋的虹关村,一圳秋水,走村串巷,古老村庄的韵味呼之欲出。几个写生的学生在村口的老樟树下端坐,山水竞秀的美景与传统村落相得益彰地融合跃然画上,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点此刻有了具象画面。
婺源石堨是婺源传统村落风貌的典型建筑符号,是承载婺源特色的载体之一,也是婺源“全域皆景、村村是景、村景相融”的具体县情之一。
近年来,婺源充分挖掘区域内水文化,以婺源石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抓手,全力打造江西水利文明新高地,致力创造婺源石堨水文化品牌。
思口延村,婺源石堨文化展示馆成了网红打卡点,“凡到延村,必到文化馆”,文化馆的“掌钥人”王伟康说,每天基本上都有游人来参观学习。
江湾汪口,“婺源石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景观石,成了网红拍照的亮丽背景。
浙源察关水口,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个“金字招牌”给村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以艺术写生为代表的文旅经济在村里顺势而起。
科学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婺源在保护石堨实物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合理利用,让石堨在延续文脉、传承价值、优化生活品质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功能作用。
“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我们持续探索‘石堨+’发展模式,精心筹划,进一步打造石堨与周边旅游景点有机联动的特色旅游线路和文旅消费链,比如,从思口——清华——浙源,将三个乡镇的重点石堨‘串珠成链’,打造出一条婺源石堨精品研学线路,再比如结合‘水美婺源’形象塑造,挖掘石堨水利风景资源,谋划了‘三十三里水上画廊’景观带建设。”俞晓霞说。
未来如何让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基地真正发挥示范引领?婺源有谋划,有布局,有举措。
俞晓霞表示,当前结合婺源县博物馆提升改造,已申请博物馆700余平方米空间进行石堨文化布展,让婺源石堨的历史文化“登堂入室”,以使石堨这一独特的“文化记忆”向世人传播展示。同时,在虹关古村拟建设一个研学基地,在思溪延村打造一个科普基地,在浙源建设一个乡村振兴基地,因地制宜,全县各乡镇以石堨为魂,打造各具特色的水文化品牌,把婺源的全域旅游推向新的高潮。(朱燕红)